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云上速融,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便找到了中央马列学院的教育长杨献珍等几位开国元勋,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起联名写一封信,恳请中央帮忙寻找一个人。
“OX?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很熟悉。” 安子文的话让杨献珍陷入了沉思,回忆的潮水迅速涌上心头。
突然,他猛地一拍脑袋,眼睛一亮,“我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当年救了我们几个人的那位吗!”
展开剩余86%杨献珍的突然发声让在场的其他几位也像从梦中惊醒一样,纷纷忆起了近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要不是他当年伸出了援手,我们或许早就死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了。” 一句话让大家的情感再次波动起来。大家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意,立刻拿起笔,齐心协力写下了这封“寻人信”,随后签名递交给了中央。
然而,由于过去了多年,且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人的线索非常有限,任务的寻找就像是大海捞针,几乎没有任何头绪。直到半年之后,情况才有所转机。
在山东无棣县的一个管教所里,一位年长的老人偶然得知,自己竟然正是那几位开国元勋所寻找的“救命恩人”。
那么云上速融,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这位老人名叫牛宝正云上速融,出生在无棣县牛家村。由于出生在清朝末年,家境贫困,牛宝正的童年并不像许多同龄人那样接受教育,而是每天在田间地头帮着家里放牛、种地。
“孩子,命由天定,咱们庄稼人这一辈子就得待在地里。” 父亲常常这样叮嘱他,这也让牛宝正从小养成了老实本分的性格,一直认为父亲的话就是真理。
然而,24岁那年,山东的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土匪横行,牛宝正的家乡也受到了影响。为了躲避战乱,牛家搬到了东关。
在那里,牛宝正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位朋友的叔叔是当地警察局副局长。凭借着身材高大、力气十足,牛宝正很快被安排进了警察局,成为了一名骑兵,负责巡逻。
这一段经历,虽然原本只是为了生计,但也锻炼了牛宝正的胆量和勇气。随着剿匪行动的深入,牛宝正在其中表现突出,最终被提拔为分队长。对于一个出身贫苦的农村孩子来说,能有这份“公职”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他也决心在警察局里长期效力,至少在动荡的年代,能为家人提供一份安稳的生活。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波折。1920年代,军阀混战愈演愈烈,直鲁联军的惨败波及了牛宝正所在的警察局。失业的命运悄然降临,牛宝正不得不离开警察局,重新回到农田里。
但是,曾经见识过城镇生活的牛宝正,怎能甘心再次陷入那种贫困和艰辛的农村日子?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商量,决定一同前往北平——那个北方最大的城市,去寻求生路。
当他们到达北平时,眼前的现代化建筑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他们震撼不已。城市的繁华与活力激发了他们的梦想,大家一致决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在北平,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普通百姓几乎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牛宝正和朋友们曾尝试拉黄包车、卖报纸、在工地搬运重物,甚至一度沦落到乞讨的境地。但生活依旧困顿,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就在大家几乎丧失希望时,1931年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兴奋地跑了过来:“我找到一份好工作了!我们不再流浪了!”
原来,这位朋友与北平宪兵侦缉队长高继武有亲戚关系。在一次偶然的巡逻中,高继武认出了这位朋友,并得知他们的困境后,立刻表示愿意帮忙。凭借高继武的关系,牛宝正顺利被安排进了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草岚子监狱,担任了一名看守班长。
这个职位对牛宝正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他再次回到了政府的机构中,而且是在繁华的北平。刚开始,他为自己重新找到一份工作而兴奋不已,然而,他并没有预料到,这份工作会给自己和许多人带来命运的转折。
草岚子监狱,也就是所谓的“北平军人反省分院”,是国民党用来关押和“改造”革命党人的地方。在白色恐怖时期,许多共产党员被关押在这里,其中包括杨献珍、安子文等一批我党的重要人物。
由于国民党无法立即处决这些被捕的共产党人,他们暂时将这些人当作“政治犯”,以所谓的“思想改造”来逼迫他们背叛革命信仰。而这些“改造”的机会,也恰好成为了我党地下组织进行营救的突破口。
牛宝正,那个外表普通、看似毫不起眼的看守班长,正成为了我党地下工作的关键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