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宽敞整洁
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荷花迎风摇曳、荷香四溢
蔬果满园飘香
……
这是盛夏时节的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
俨然一幅
“生态绿、环境美、产业兴、乡风和”
的典型村新画卷
如此乡村美景吸引了
不少游客来此赏花、采摘富明配资
体验乡村旅游
展开剩余84%水背村素有“千年水背,阳明客乡”之美誉,拥有明朝巡检司旧址等古遗址,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也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推动典型村建设出新出彩。
和美乡村展新颜
在水背村,一栋栋古朴的民房排列整齐,竹制的篱笆围墙、青砖铺垫的小路和白墙灰瓦的客家建筑展现出村落别样的韵味,沿着柏油村道往里走,休闲长廊、阳明广场、沿河步道、荷花观赏栈道、古榕树广场等休闲设施展现在眼前,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前来,感受和谐自然的美丽风景。
“我们村离县城较近,在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几年,我们这里产业发展得好,特色农旅等项目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水背村党支部书记陈冬介绍,在“百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该村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详细的绿美生态建设等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围绕“千年古村”“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等村情特色,对165栋村居进行了外立面风貌提升,并建设了阳明广场、沿河步道、荷花观赏栈道、古榕树广场等22个基础设施项目,打造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等,村里还发展了百香果、葡萄、白莲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花园,村民生活都好了,收入也逐步提高。”正在庭院为绿植浇水的水背村村民卢春接热情地与记者打招呼,言语间满是幸福与自豪。她表示,该村又美又干净,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到周末、节假日,不少游客来村里休闲游玩。
据介绍,在典型村建设和绿美生态建设中,水背村坚持党员干部率先干、带头做,大力动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植绿添绿,共建共享和美乡村。目前,全村建成“四小园”53个、小禽园81个、美丽庭院80户,共种植苗木1800株。
此外,水背村还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中,制定和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美丽庭院”评比制度等一系列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形成村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三产融合
赋能“百千万工程”
水背村地处和平县北部,距离县城4公里、赣深高铁和平北站3公里,358国道穿境而过。依托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水背村积极构建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以“旅游+农业”的方式,打造县城郊游胜地。
在水背“荷韵晨曦”栈道,35亩荷花次第盛开,吸引了周边不少群众前来赏花,与乡村间的一瓦一房、一草一木,构成一幅和谐自然的美丽乡村画卷。“水背村的荷花开得十分漂亮,离县城也近,暑假特地带孩子来这里赏荷、游玩,真是不错。”家住和平县城的李先生说。
暑假期间,水背村的卓越原生态专业合作社葡萄采摘园里热闹非凡。“暑假来采摘葡萄、体验乡村游的人特别多,每天有近百名游客,一上午就卖了300多公斤葡萄。”村民卢玉丹说,目前,园里种植了30亩的“夏黑”和“阳光玫瑰”两个葡萄品种,预计今年产值有100多万元。
“我们村有荷花观赏、葡萄采摘等项目。近几年,古树缘三产融合产业园、阳明文化旅游区吸引游客达到了50万人次,带动村民就业超过2000人次。”陈冬表示,该村依托阳明文化、客家文化资源,完成22个景点提质升级,串联形成“古村研学+生态观光”旅游线路,配套餐饮、民宿、文创等消费场景,有效带动了周边文旅产业发展。
“变化非常大,一天一个样。”提起水背村的变化,村民杨劲珍说,不仅环境变好了,就业岗位也变多了,现在不用出远门就能赚钱养家。
接下来
水背村将围绕“王阳明文化、自然生态、古村落文化、传统手工艺”四大主题,开发研学课程,规划打造集文化体验、研学培训、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王阳明文化研学馆。同时,以龙聚围为核心区域,推进和平1518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文旅创新集散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区等富明配资,为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贡献力量。
发布于:北京市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